电动车项目中间人竟是诈骗犯!新能源乱象何时休?

2022-02-232

对于挣扎在车市寒冬中的汽车人而言,投资新能源成为动荡汽车圈中少有的正确选择。

千亿的补贴注入、2025年20%销量占比的规划、绵长产业链中的诸多机会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暗示,未来的汽车市场一定是新能源的天下。在狂热的新能源风潮之下,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掘金的机会。

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有人看到的是颠覆传统造车理念的全新机会,别有用心者却GET到了行骗的新途径。

7月6日,据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2019)川0105刑初135号判决书显示,被告人李建明将自己包装为四川省委办公厅主任进行行骗构成犯罪。据悉,李建明正是以当前大热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为由,骗取相关人员财物。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6年9月,李建明联系到童某,称可以亲自和童某一起前往四川西昌市,为童某引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并帮其承包西昌市新能源汽车项目。

2017年9月15日,李建明、童某、樊某、黄某某、王某等人驾车前往西昌市。一心希望能够获得新能源汽车项目承包资格的童某安排李建明等人入住当地豪华酒店,并在酒店内安排饭局招待李建明等人,童某为李建明一行人支付房费共计4172元。

新能源乱象背后

2016年,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始阶段,各地方政府对新能源项目保持了极高的兴趣、热钱不断涌入市场、造车新势力狂人誓言要颠覆整个传统制造业……

而新能源市场的狂热却牵扯出了这样一起“无厘头”的诈骗案件,虽然数额不大却发人深思。事实上,在这起被判决的诈骗案件背后,新能源汽车产业乱象丛生,早已经不是新闻。

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新能源市场的年销量已经超过百万辆,各家车企积极跟随新能源发展大势全面布局,新能源市场呈现出兴兴向荣的局面。  

然而,由于新能源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野蛮生长”时代的烙印,因而在这兴兴向荣景象的背后,依然存在着诸多鱼龙混杂的乱象。

此前,因为新能源生产资质的获取,让不少地方政府陷入尴尬的境地。  

按照之前的政策,造车新势力企业想要进入生产阶段,必须要获得发改委和工信部颁发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据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助推当地企业尽快获取生产资质,各个地方政府纷纷为当地车企“开绿灯”,在短短数月的时间促成了十五张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获取。

然而尴尬的是,这些所谓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在拿到生产资质后纷纷哑火,没有任何造车的实质动作,让曾助推其获得生产资质的地方政府陷入尴尬的境地。

新能源行业乱象层出不穷的同时,令人担忧的是,不同来路资本进驻造车领域,也让新能源市场动荡不安。华夏幸福、恒大、万通等地产商先后进入造车领域。而热钱涌入背后的真实目的,隐藏在各种签约仪式、融资项目之中,真假难辨。

市场呼吁回归理性

在种种新能源市场乱象的背后,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身影——地方政府的存在。在新能源大潮之下,地方政府积极鼓励新能源项目本是好事,但上演在新能源市场中一幕又一幕的闹剧的背后,隐约透露出地方政府参与这场新能源大战急于求成的心理活动。

的确,发展新能源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但却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宏观的角度来看,政府砸下千亿补贴才撑起了新能源市场当前百万辆的年销规模;造车新势力企业更是用“惨淡”的实践证明着造车是一条不断填坑的道路。

因而,地方政府在焦虑的情绪中做决定往往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左右,才导致了诸如此类的新能源乱象不断呈现。好在,经历了纯电动发展初期各种花式乱象之后,政府、市场以及新能源行业逐渐回归理性。

整个新能源行业正在清晰地认识到,千亿补贴时代已成为过去。根据新的补贴政策,地方补贴已经完全取消,而国家补贴也大幅度退坡,国家“撤资”的根本目的便是让新能源产业回归市场竞争,摆脱对政府补助的依赖。

政府退场、市场进入成为当前新能源市场的基本逻辑。补贴的断奶、资质渠道的理清,都在一点点地挤出泡沫,将机会让给潜心造车的企业。

这一逻辑同样延续到了氢燃料燃料电池电池车时代。虽然当前氢燃料电池车的呼声正劲,但业内普遍认为,政府对于氢燃料电池车的扶持将基于纯电动汽车的经验而来。这意味着,大幅度的补贴将成为过去式,从源头上扼制了各种居心叵测的行为。

新能源行业收获反思的同时,曾经助推狂热造车运动的地方政府也应该有所警醒:如何冷静看待新能源汽车席卷而来的大势,如何侦辨新能源相关项目背后的初心,真正发挥政府部门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助推中国新能源时代早日到来。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来宝平台无关,请读者仅做参考,如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向我们举报,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举报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