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课文翻译及原文(三顾茅庐翻译白话文)

2021-02-241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发生在刘备“三顾茅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诸葛亮和诸葛均。原文如下:

(诸葛亮)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经过一番交谈后,刘备对诸葛亮的才能大为欣赏,诚恳希望诸葛亮能加入自己的阵营。但诸葛亮却以“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为由推辞。刘备急得留下眼泪。最终,诸葛亮被刘备感动,加入了刘备阵营。在离开隆中之际,诸葛亮告诉自己的弟弟诸葛均,让他不要荒废了土地,并说自己成功之日仍会回到隆中归隐。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犬马之劳”, 意为像犬马一样所做的操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汉书•孔光传》中的“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载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

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比,小说中的这段故事半真半假。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由此可见,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千真万确的。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献出西川五十四州之图的说法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故事。首先,所谓的“西川”其实就是汉末时期的益州,是东汉十三刺史部之一,一共只有九个郡。所谓“五十四州”的说法是作者杜撰而出的。其次,以当时年仅二十七岁且从未去过益州的诸葛亮,想要绘制出一幅益州地图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不过,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仅仅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一句:“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至于他的生平和结局已不可考。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来宝平台无关,请读者仅做参考,如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向我们举报,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举报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