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阅读理解)

2022-08-062

他,就是苏东坡的偶像,被日本人奉为文殊菩萨,人称“长恨歌主”,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白居易。

读诗如读人。今天,就来盘点一下白居易最经典的10首诗,品味惊艳千年的流彩华章之美。

长恨歌(节选)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朝最大的绯闻八卦——杨贵妃的爱情和死亡,成了《长恨歌》的灵感来源。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与友人聊天得来的灵感。

一天,他与友人谈起50多年前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不胜感慨,于是为之作歌,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长恨歌的“恨”,其实是恨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守,恨君王薄情不能忠于爱情。

可是,古往今来,谁的爱情故事里没有遗憾?白居易和初恋湘灵,也摆脱不了两两相望的宿命。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瑕的,总有一些遗憾,那就随它去吧。惟愿我们想得到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算得上唐代大诗人中在世时最为显达、仕途最为顺遂者,也因此成了一位大生活家。

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总有人会抱着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世界,哪怕寒风彻骨,哪怕大雪将至。

彼时,有酒,有故事,围炉而坐,促膝而谈。即使天寒地冻,只觉温暖如春。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是关心百姓疾苦的,这首《卖炭翁》就是其中的杰作。

一个衣裳单薄的老人家,辛辛苦苦在山中烧炭,好不容易拉到集市上,想要卖掉,却被宫中的强硬夺去。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老人家衣裳单薄,却希望天更冷一些,好让炭更好卖出去。极度的矛盾突出了他的悲剧内核。

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

琵琶行(节选)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

他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这世间有三种相遇,如同久别重逢:一种是遇见了一个很像故人的陌生人,一种是遇见了知己,一种是遇见了自己。

白居易跟琵琶女的相遇显然是最后两种。两个不相识,但是也不必相识的天涯沦落人,用音乐和诗歌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互诉悲苦人生。

漫漫人生路,陌生会变成熟悉,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这种默契,足以在一刹那慰藉人的心灵。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成名作。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狂风能折断一棵大树,却无法摧毁一株小草,它让我们回忆起自己血液中的坚强。

野火烧不尽爱与希望,随着春风吹来新的生机,每一棵平凡而又坚韧的小草,终将向上生长连接成茂盛的草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也宛如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

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中。

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时光流转,春亦匆匆。趁着这个最美好的春赏时节,当然要做最赏心愉悦的事,才不辜负好岁月。

忆江南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遍布着多少如诗如画的美景?江南,留存着多少文人的解药?

相信不少人对江南水乡最初的印象,就来自于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

白居易曾先后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在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江南是隐隐青山,是迢迢碧水;是烟雨迷蒙的诗意,是小桥流水的精致;是文人气的园林,是青石板的老巷……

江南,是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擅长写长篇叙事诗,他的诗中小品,亦是十分杰出。

这首《池上》只用20个字,却生动地刻画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全诗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丰子恺说:唯有孩子,能让人忘却世间烦恼。看来,千古依然。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诗。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识物都需要七年,识人更是如此。细节会骗人,但时间骗不了人。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多花时间去了解他的内心。

余生很长,在这个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时代里,愿我们都能理性思考,温柔待人。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人人都说白居易的诗浅近,可这首《花非花》却是特例。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来时像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

《花非花》颇有一股“朦胧”味,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缥缈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此诗的意境看似"朦胧",其实表达的是,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人生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当作如是观。

白居易,字“乐天”,取自《周易》里的“乐天知命故不忧”。

如果说前半生的乐天,是命运眷顾,上天垂怜;后半生的乐天,就是纵有风波,依旧内心淡然。

林清玄说:“乐来欢喜,苦来甘愿。”

经历过寒冬,才懂得春日的可贵;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迎来人生真正的快乐。

诗写得通透,不如人活得通透,白居易做到了。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来宝平台无关,请读者仅做参考,如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向我们举报,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举报
收藏 0